男女主角分别是纳格普尔达利特的其他类型小说《印度人为什么死活不改种姓制度?纳格普尔达利特前文+后续》,由网络作家“建议多一点冷静”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在公元前273年上位之后,清洗了王族内所有的政敌,包括了他的亲哥哥须陀摩。这之后阿育王开始四处征服,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在即位第八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国,并下令屠杀了十万战俘。也是这次屠城,亲眼目睹了屠杀的残酷血腥,阿育王幡然悔悟,开始虔信佛教。在佛陀入灭235年后,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三次集结。从这之后,阿育王又派出僧侣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教,佛教开始变成世界宗教。在阿育王的护法之下,佛教火速崛起,成为了印度的第二大教。而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也把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如果没有意外,种姓制度就此消亡,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如果单从宗教层面来看,似乎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湮灭只是...
《印度人为什么死活不改种姓制度?纳格普尔达利特前文+后续》精彩片段
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在公元前273年上位之后,清洗了王族内所有的政敌,包括了他的亲哥哥须陀摩。这之后阿育王开始四处征服,几乎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在即位第八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国,并下令屠杀了十万战俘。也是这次屠城,亲眼目睹了屠杀的残酷血腥,阿育王幡然悔悟,开始虔信佛教。
在佛陀入灭235年后,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三次集结。从这之后,阿育王又派出僧侣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教,佛教开始变成世界宗教。在阿育王的护法之下,佛教火速崛起,成为了印度的第二大教。而佛教“众生平等”的教义也把婆罗门的种姓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如果没有意外,种姓制度就此消亡,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如果单从宗教层面来看,似乎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湮灭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现实层面要复杂得多。很多人把佛教的兴起归因于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压迫,以为是低种姓印度人改宗佛教,让佛教出道即巅峰。但这是我们在革命文化下的一种想当然,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佛教兴起的主因就是阿育王的护法,但阿育王的护法并非只是虔信佛教那么简单。
我们一定要记得阿育王是一个政治家。阿育王护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印度两大种姓权力斗争。种姓制度是婆罗门的主要教义,种姓制度把印度所有人纳入了四个种姓,这其中婆罗门至上,刹帝利只是第二。政治层面来说,种姓制度是祭司集团婆罗门对军事集团刹帝利的压制。印度历史的整个主轴就是刹帝利和婆罗门两个种姓之间的合作与斗争,而这两个种姓又绑定了印度最核心的两个政治集团,祭司集团和王权集团。
孔雀王朝是一个世俗权力非常强大的王朝,阿育王是刹帝利种姓,他想要整合印度次大陆的权力,所以他需要一个普世的、反婆罗门的、属于刹帝利的宗教。他找来找去,发现再没有比佛教更合适的了。首先,佛陀释迦牟尼的世俗身份是王子,他的出身就是刹帝利种姓,也就是说佛教的创始人是刹帝利种姓。第二,
佛教教义“众生平等”是明确反对婆罗门至上的,这解构了婆罗门种姓的神圣性。
第三,佛教僧侣与政治保持距离,他们不会威胁到阿育王家族的统治。大白话说,佛教僧侣不会成为新的婆罗门,新的祭司集团。我们不妨说得再明白一些,佛教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佛教成为了刹帝利的宗教。所以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宗教竞争,在现实层面是和王权(刹帝利)与神权(婆罗门)的权力斗争直接绑定的。宗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现象,但教义再超现实,寺庙和僧侣也不会脱离现实。
如果没有38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基督教会成为欧洲第一大教吗?如果没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会成为中国的主流信仰吗?恐怕不会。政治一直在影响宗教。由于阿育王和刹帝利种姓的弘法,佛教也进入了全盛期,低种姓也开始了从婆罗门教的大逃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又让将死的种姓制度死灰复燃,并且永久地和印度绑定。
时间来到公元1世纪,当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在汉地流行时,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敲响了他的丧钟,来自中亚的贵霜帝国攻占印度,并开始了自己的统治。这个外来的征服者选中了佛教作为国教,并且极力打压婆罗门教,佛教就此成为了印度第一大教。但也是在烈火烹油的全盛时刻,印度佛教迎来了猛烈的衰退,几乎要湮灭的种姓制度像癌细胞一样又活了过来,并且死死地固住印度这个民族。
这里我们就必须来讲一讲印度佛教的信徒是哪些人。印度佛教的基本盘又是哪些群体。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我们看懂种姓制度的那把钥匙。印度特殊的种姓制度和社会阶层是完全绑定的,所有宗教的信徒都在种姓这个盘子里。所以我们要分析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基本盘,还必须得回到种姓的池子里。宗教虽然深邃宏大,但是绝大多数信徒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信什么教还是看自身需要。
婆罗门教捍卫种姓制度,因为种姓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婆罗门种姓和吠舍种姓。自然,婆
牌反杀。1540年,莫卧儿帝国第二位皇帝胡马雍被苏尔王朝的舍尔沙赶出了印度,莫卧儿帝国短暂覆灭。
但谁也没有想到,胡马雍压根儿就没走远,他在阿富汗纠集军队伺机而动。15年之后,苏尔王朝爆发内乱,胡马雍趁机卷土重来,恢复了莫卧儿帝国。仅仅一年之后,胡马雍去世,莫卧儿帝国第三位皇帝阿克巴上位。有了这次亡国的教训,莫卧儿帝国学乖了,他们不再清洗印度教,而是秘密地和印度教谈合作、谈生意。
最后谈判的结果是,莫卧儿皇室全部接受印度教赐予的刹帝利种姓,并且不再清洗印度教。说白了,这个有世俗王权的穆斯林帝国被印度教收编到了刹帝利种姓里。原本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个宗教的矛盾,又变成了刹帝利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矛盾。但是莫卧儿帝国成了印度的“自己人”,接受了刹帝利种姓的莫卧儿皇室又炮制了另外两个种姓。
印度的伊斯兰教完全抛弃了“穆斯林皆兄弟”的信条,直接在内部分出了三个种姓,从上到下依次是阿什拉夫、阿吉拉夫和阿吉尔。穆斯林版的种姓制度并未随着1757年大英帝国的殖民而消亡,相反一直延续到现在。种姓制度,这个人类最古老、最愚昧、最匪夷所思的制度,经历了佛教、贵霜帝国、伊斯兰教三次生存危机,但最终嵌入了印度民族主义,伪装成了一种民族传统,并且对外来的统治者发放高种姓进行利益收买,一直活到了现在。
甚至还催生了现代印度以莫迪为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以上就是关于种姓制度的全部历史了。我们可以确定地说,印度教不死,种姓制度绝对不会消亡。但如果印度教死了,那么印度这个国家也没了。
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抗宣言,表现出他们对建立新秩序的坚定决心。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充满希望的运动却在短短几年内出现了内部的分化和退步。佛教在印度内部很快就分裂成十多个派别,彼此之间甚至因为种种差异而对立。那些高喊平等的佛教徒,在实际的社会操作中并没有完全摆脱旧有的种姓思维。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不仅没有摧毁旧的种姓体系,反而在无意识中重新建立起了新的种姓等级。所谓的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取而代之的是在新的宗教框架下形成的等级体系。这些新生的佛教徒中,甚至有人发明出新的分类方式来标识信徒的“纯洁性”,进一步制造了新的分化。
这种状况的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以至于印度社会中的一些人将新佛教徒直接称为“新贱民”。原本应该是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运动,竟然以内部的种姓化告终,成为了一场令人无法理解的悖论。新佛教运动最初的目标是彻底摧毁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但讽刺的是,它最终并未实现这一初衷,而是在新的形式下复活了种姓的影子。
这一结果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对印度以外的社会,比如华人社会。我们华人实在无法理解,明明种姓制度如此愚昧、落后,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的存在,为什么在印度三千多年历史中始终无法彻底消除?这种根植于宗教和社会体系深处的不公,究竟是如何一再延续下来的?
要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到种姓制度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习俗,它在印度的历史与文化中具有极为深远的根基。种姓制度被宗教神话赋予了神圣性,被认为是创世神梵天根据人类的不同功能创造出来的。这种神话叙述使得种姓制度的存在具有了宗教合法性和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在这一体系中,每个人的社会地位被认为是命中注定的,是由前世的行为决定的,改变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宗教洗脑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使得大多数人无论受到多大的压迫,都选择默默接受而非反抗。
首陀罗种姓,他们定居后成为了工商服务者。印度河被征服的原住民,比如达罗毗荼人,就是种姓之外的达利特,即贱民。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由他们干。
婆罗门祭司又吸收了印度本地宗教,炮制了一个神话,所有种姓都是由创世神梵天的身体所生。婆罗门由头部或嘴部生成,刹帝利由梵天的双臂生成,是保护婆罗门的力量。吠舍由梵天的大腿生成,以上三个种姓是绝对的完全的雅利安人。首陀罗是梵天的脚生成,而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贱民跟梵天没有关系,贱民在梵天里的称呼是“不可接触者”。这个种姓之外的种姓全部都是印度河的原住民,这就是种姓制度的来历。
很明显可以看出,种姓制度不是印度河流域原生的,而是征服民族雅利安人从外部带入的。它就是服务于婆罗门祭司阶层的专制,婆罗门用血腥祭祀的宗教恐怖和轮回转世的宗教洗脑苦心维系着这个种姓制度。但人类文明滚滚向前,最终种姓制度在公元前6世纪遭遇了生存危机,这场危机的发起人就是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
在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开始向弟子开示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佛教就此诞生,悉达多也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教最让婆罗门教恐怖的教义就是“众生平等”,很显然,这是要掘种姓制度的根。印度文明本该在佛教诞生时跳出种姓制度的愚昧之圈,但是印度佛教在诞生没多久之后就发生了一次大分裂。
在佛陀入灭约100年之后,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了700名上座在毗舍离城集结,这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集结。由于对金银敬的分歧,也就是僧侣能不能受取金银等财物供养。这次集结,佛教发生了大分裂,上座部中分出了大众部。这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佛教内部不断分裂,一共分裂出了20部派。从佛陀入灭之后,佛教陷入了数百年的衰退,直至一个人的出现,才真正把佛教送上人类宗教的中心。
这个人就是佛教第一位护法名王阿育王。阿育王是印度孔
最新评论